原标题:泉州市移风易俗纳入村规民约比例达98%
自2016年泉州被中央文明委确定为移风易俗工作试点城市以来,泉州经过多年的市移俗纳“新风”行动,丧事简办、风易喜事新办、入村佛事不办等文明之风吹拂着这座历史文化名城。规民去年,约比全市各地强化工作力度,例达勇于创新,泉州持续扩大移风易俗“战果”。市移俗纳
移风易俗工作持续扩大“战果”
全市移风易俗纳入村规民约比例达98%
没有震耳欲聋的风易鞭炮声,没有大排长龙的入村拱门阵,没有大操大办请客吃饭……日前,规民洛江区河市镇厝斗村小梧洋雷氏祖厝举行落成庆典,约比一样是例达大家欢聚一堂,为祠堂落成庆祝;不一样的泉州是,庆典现场不再有大操大办、铺张浪费,而是大家聚在一起听文化讲座。
去年,这种文明新风尚在我市不是个例。自2016年泉州被中央文明委确定为移风易俗工作试点城市以来,经过多年的“新风”行动,丧事简办、喜事新办、佛事不办等文明之风吹拂着这座历史文化名城。去年,全市各地强化工作力度,勇于创新,持续扩大移风易俗“战果”。□记者 王树帆
除陋习 老百姓对移风易俗工作满意率超99%
位于泉州中心市区的灯星社区,早年在办理婚丧喜庆时,不少居民往往要操办一番,“喜宴”“功德桌”一摆下去几十桌、上百桌不算稀罕。如今,喜庆拱门控制在2个以内;以文体、科普等活动取代“普度”“佛生日”宴客;办丧事从简,出殡“阵头”不超过三阵……一系列移风易俗“公约”,成为居民自觉的遵守。
类似可喜变化还发生在许多乡村。去年国庆节,以破除燃放烟花爆竹的攀比之风为抓手,南安眉山乡观音村掀起了“清风行动”,将移风易俗工作写入《村规民约》,倡导婚事新办、丧事简办。“现在白事仅烟花爆竹和唱戏、歌舞就能节省数千元,村民不觉得‘没面子’,反而纷纷点赞。”观音村党支部书记陈漳福说。
在更大的范围,全市已有98%的村(居)将移风易俗具体要求纳入村规民约。老百姓对移风易俗工作的知晓率、认同率不断提升——去年12月,泉州电信呼叫中心电话问卷调查1300户群众,大家对喜事新办、丧事简办、俗事省办的支持率达99.64%、满意率达99.45%。
树新风 去年“移风易俗”产生善款超2亿元
一面“堵”,一面也要“导”。在全市各级各部门的大力倡导下,大操大办的“泉州面子”越来越多的被“泉州慈善”所取代。
在晋江市磁灶镇大埔村的敬老院内,大约200名老人在这里颐养天年。老人们告诉记者,这里的食宿和医疗都是免费的。原来,自从制定村规民约以来,大埔村婚丧喜庆奢办、铺张浪费的陋习得到了控制。许多村民将移风易俗中省下来的钱捐给爱心慈善援助站,不仅资助敬老院里老人的吃住医疗等费用,同时也为有困难的村民提供帮助。
同样的文明之举也在其他地方发生。去年3月中旬,泉州六中16名高一学生以植树的方式迎接16周岁的到来。高一女生林淇向父母表达了不想请客吃饭过生日的想法,主动报名参加植树活动,以别样的方式度过了成人礼。去年4月9日,石狮厝仔村旅菲乡贤许荣乐、蔡灵敏伉俪的儿子迎来16周岁成人礼,他们没有按传统习俗大操大办,而是简办生日宴,并向厝仔村老年协会捐赠1万元。
随着移风易俗理念的深入人心,“不比排场比贡献”“不晒嫁妆晒公益”已成新风尚。据不完全统计,去年全市婚丧喜庆事宜简办、不办而节省下来捐赠公益事业的资金达2.67亿元。
抓落实 “关键少数”的示范带动作用凸显
“风成于上,俗化于下”。在倡导“除陋习、树新风”工作中,我市注重通过树立良好的党风政风,带动广大群众移风易俗。
去年,《泉州市移风易俗节俭办婚丧喜庆等事宜工作实施意见(试行)》印发,特别强调要发挥全市党员和公职人员、“两代表一委员”等“关键少数”的示范带动效应,并向社会公开举报电话,接受群众监督。
放眼全市,鲤城区畅通移风易俗举报渠道,在全区79个社区设立“廉情气象台”工作站,有效地保障了群众的知情权、参与权、监督权;石狮市将“文明举办婚丧喜庆”纳入市委班子党风廉政责任制建设主体责任清单,形成制度和纪律的硬约束。
如今,“关键少数”的标杆效应已然凸显。在惠安县崇武镇潮乐村,刻在村口石碑上的村规民约是由党员陈淑珍发起的,上面规定“丧事简办”等内容。在婆婆去世时,陈淑珍不但带头打破“二次办丧”陋习,简办丧事,还和婆家詹氏宗亲党员共同倡议,将此办丧方式定为詹氏宗亲会新族规。在榜样的带动下,许多普通民众也加入到了移风易俗的行列。
去年,众多企业界大佬“不比阔气比公益”的善举继续引领着文明新风:在恒安集团CEO许连捷侄子婚礼上,许书典家族慈善基金再度向晋江市慈善总会捐赠6666.66万元;福建天马科技集团董事长陈庆堂简办儿子婚事,捐款1000万元设立同心慈善公益基金;达利食品集团董事长许世辉捐赠1000万元开展“第九届爱心敬老金”发放活动……